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当天上午,云南省环保厅联合科学院昆明动物所、科学院昆明植物所对外发布了《云南省生物物种红色名录(2017版)(以下简称《红色名录》)》,这是我国发布的个省级生物物种红色名录。
云南省环境保护厅副厅长高正文在发布会介绍说,云南是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省份,是我国重要的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宝库和西南生态安全屏障,也是生物多样性受威胁严重的地区之一。近年来,各级各部门采取建设自然保护区,开展濒危和其它种群物种的抢救、保护、恢复等措施,一些生态系统功能得到恢复,部分物种的野外种群数量稳中有升。但由于资源过度利用、栖息地破坏、外来物种入侵、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因素,使众多珍惜物种数量减少,种质资源流失,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退化。当前,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下降的总体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保护形势依然严峻,特别是对诸多物种受威胁状况缺乏全面的了解,对物种的濒危现状不清楚,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缺乏科学性、针对性和科操作性。因此评估物种的受威胁状况、编制《红色名录》,充分掌握物种濒危现状,从而提出有效的保护对策,对于推动《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2—2030年)》的实施,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据介绍,云南省环保厅联合科学院昆明动物所、科学院昆明植物所,于2016年启动了《红色名录》编制工作,全面系统的评估云南生物物种的濒危状态。本次评估集200多位专家学者之力,共评估了11个类群的25451个物种,其中大型真菌和地衣分别为2759种和1067种,高等植物19333种,脊椎动物2285种。评估结果显示共有2625种物种受威胁,其中包括小叶橐吾、干生铃子香、小叶澜沧豆腐柴、单花百合、云南刺果藓五种植物在内的8种生物物种和三七、杜仲2种物种已灭和野外灭,包括巧家五针松、水松、贡山三尖杉、滇南苏铁等植物在内的381种生物物种和包括红豆杉、多岐苏铁等植物在内的847种种生物物种分别处于危和濒危状态。高正文说:“这次由昆明植物所牵头,昆明动物所、云南大学等单位参与的评估汇集了省内外众多专家学者的智慧,是迄今为止云南省评估对象广、信息全、参与专家人数多的一次评估,代表着云南在该域的科研成果。”
高正文说:这次评估不仅确定了每个物种的等级,还评估分析了物种的地理分布、种群现状、及威胁程度。《红色名录》的发布不仅丰富和完善了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还填补了我国大型真菌和地衣红色名录的空白,并纠正了现有相关名录的错误。《红色名录》的发布,将为云南省各级各部门制定相关政策规划,编制物种保护计划,开展生物多样性研究、修订重点保护野生物种保护名录,提高公众保护意识,促进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等提供科学的依据。
据昆明植物所所长孙航研究员介绍,这次评估发现有2991种物种数据缺乏,占评估物种总数的11.76%,其中蕨类和地衣所占比例较高,地衣所占比例高达97%,这表明云南省物种资源的家底还不够清楚,因为数据缺乏并不意味着不濒危,甚至有些物种的保护现状也非常严峻,因此需要加科学的考察和基础研究,进一步摸清物种资源的数量、分布和受威胁状况,不断补充完善《物种名录》和《红色名录》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管理提供科学的支撑。
高正文表示,下一步将依法办事、严格监管,严格执行《野生动物保护法》、《野生植物保护条例》、《濒危野生动植物进出口管理条例》等有关物种保护的相关法规政策,加监督管理,针对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丰富、独特而脆弱的特点,依法开展保护;依据《红色名录》划分的11个等级,实行分类管理:对于被评估为“野外灭”、“地区灭”的物种要采取人工繁育、离体保护等抢救性措施,亡羊补牢,逐步恢复其种群数量和规模;对于被评估为“危”、“濒危”和“易危”的物种要加各类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建立新的保护区或保护小区,实行就地保护,就地保护难以奏效的,要实行迁地保护和离体保护;对于被评估为“近危”、“无危”等受到威胁较小的物种要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严格管理,防患于未然。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共1877人参与,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