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盛夏,万物丛生。9日上午,来自国家、省市农业部门的导专家、古丝绸之路重要货源地城市的代表以及四面八方的游客近万人,在充满激情、欢乐的气氛中,共同拉开了一场为期三个月、具创新的农业狂欢节的帷幕——阳城县第二届农业嘉年华。
主题突出、享受农趣、创意无限。以届农业嘉年华主会场为基础,结合“一带一路”重要货源地论坛的创新成果,阳城第二届农业嘉年华全新打造的“六馆六园一区”以其绚丽的色调和奇特的景观,映入眼帘。
人们欣喜地感受到,一个令人怦然心动的 “悠然阳城”,呼之欲出。
农业嘉年华开山西创新农业之先河,成为我省现代休闲农业的一张靓丽名片
去年的届农业嘉年华,仿佛还近在眼前。
2016年9月9日,以“创新农业、创意生活”为主题的阳城届农业嘉年华在皇城相府开幕。活动汇集商汤文化、民居古堡、田园采摘、观光农业、生态自然景观、乡村旅游、农家乐等多种内容,通过休闲娱乐来展示传统农耕文化和现代农业,体验阳城打造全域旅游和悠然生活品的成果。两个月时间里,农业嘉年华吸引了20多万游客前往观赏、体验,成为我省现代休闲农业的一张靓丽名片。
“届农业嘉年华的举办,开山西省创新农业之先河,将传统农耕文明、现代创意农业以及旅游元素熔于一炉,打造了一个农旅融合、文旅融合的狂欢节,吸引了八方游客,产生了 蝴蝶效应 ,影响和带动了全县各乡镇以 悠然阳城 为主题的乡村旅游文旅活动,打出了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品,多渠道、多途径扩大乡村旅游影响力。”阳城县县长史小林称,在农业嘉年华的带动影响下,2016年阳城县共接待游客86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人62.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5%和15%,有力地推动了阳城县全域旅游的蓬勃发展。
如果说去年的农业嘉年华依托的是传统的农耕文化,那么,今年阳城带给人们的则是一个具有历史内涵和时代色彩的全新视角。
今年4月,阳城举办届“一带一路”与古丝绸之路重要货源地旅游发展论坛。作为古丝绸之路十大重要货源地之一,在漫长的农耕文明时代,阳城蚕桑所衍生的丝绸产品和精美的陶瓷产品,曾经伴随着声声悦耳的驼铃,源源不断地踏上丝绸之路,流向亚洲、欧洲、非洲,走向世界各地。
第二届农业嘉年华,正是基于这一历史积淀和时代特征顺“势”而为,其主题是:古丝路,新三农,大旅游。吉祥物为谷谷和灿灿,代表阳城重要的特色农产品小米和桑蚕。嘉年华以国家5A级景区皇城相府的相府生态园为基础,辅之以农耕文明和现代科技,全新打造。主会场占地1072亩,总投资2亿多元,生态秀美、风光旖旎,是集生态观光旅游、休闲娱乐度假、高新成果展示、现代农业示范为一体的多功能园区。
活动包括 “六馆六园一区”。“六馆”分别为丝路绽放馆、古道春风馆、珍奇花卉馆、热带风情馆、奇特瓜蔬馆、芳香养生馆,“六园”分别为樱花园、梅园、奇树园、四季采摘园、农耕体验园和娱乐园,“一区”为养生休闲度假区。
园区场馆各具特色,其中以丝路绽放馆与古道春风馆具新颖和博人眼球。丝路绽放馆分丝路之源、晋商丝路、秘境先锋三个展区,以阳城桑蚕产业发展及晋商历史为主线,展现阳城特色地域文化及传播晋商诚实守信的精神,阐释阳城在农耕文化中体现的多元属性及其遗留在丝绸之路上的文化足迹,同时,通过创意景观、科技展示、互动体验等不同的形式,使游客在游览的过程中了解阳城历史文化,体会丝绸之路精神。古道春风馆分为荟萃中原、智农新科、精品惠民三个展区,展示古丝绸之路沿线的异域风情和中原城市群现代农业科技及特色农业品发展。
借助农业嘉年华的名气,晋城还在主会场打造出一个吸引力、接地气的名优农产品展销平台,以品培养、打造新型农产品精品市场为目的,意图实现了景观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农业嘉年华是将嘉年华的娱乐方式融入农业节庆活动的一种创意体验载体,不仅推动了农业产业的突破与变革,而且将休闲、观光、体验、科教、娱乐等元素融为一体,搭建起亲近农业、享受农趣、展示文化、促农增收的综合平台,已成为加快农旅结合、以农促旅、以旅农的重要路径。”阳城县委书记窦三马在开幕式上说。
将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以及绿色发展理念相融汇,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借助嘉年华,阳城将传统农耕文明、现代创意农业以及旅游元素熔于一炉,打造了一个农旅融合、文旅融合的狂欢节,吸引了八方游客,受到普遍好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阳城主政者之所以能这样决断,是因为该县依靠自身的良好基础和现实可能,顺应了“休闲时代”的生活和消费需求。
阳城古称濩泽,地处太行、太岳、中条三山交汇处,是中华文明的发祥之地,是黄河中游古老的农业区和农副产品生产区,是三晋大地通往中原的重要门户,全县总面积1968平方公里,山川秀美、物阜民殷、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人口约40万。
早在旧石器时代,华夏民族祖先就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有史料记载,上古帝王舜、禹、汤、周穆王等都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留下了盘古开天、女娲补天、炎帝感悟、嫘祖始蚕、愚公移山、穆王西游等许多动人的神话故事和传说,形成了融汇先民智慧的悠久、灿烂的农耕文化。其中以析城山远古文化、蚕桑文化、商汤文化和陶瓷文化,具价值,具影响。
至今,在考证为古代昆仑丘的阳城析城山上,依然留存着上古时期伏羲设“六峜”以观天象、定节气的圆锥体石碓遗址,被专家称为世界上早的天文授时台,古人以此测出四时八节,指导天下百姓春耕夏耘,秋收冬藏。
在阳城县城西南约50公里的人参塄村,有一条七彩斑斓的花石沟。传说黄帝之妻嫘祖同黄帝巡视到此后,为让山区百姓丰衣足食,不顾高贵的帝妃身份,深入农家,教百姓栽桑养蚕和抽丝织绢。从此蚕桑业在阳城这片土地上兴起,历经春风雨露的滋润,经世愈茂,成为广大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产业,为百姓带来了源源不断的丰厚收入。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阳城长期雄踞“华北地区蚕桑县”的地位,从栽桑到养蚕,再到缫丝和丝织品加工以及桑叶、桑葚的利用、提炼,孕育和积淀了内涵丰富的蚕桑文化。全县桑园面积达10万亩,年蚕茧收入超过1.35亿元。
经过先秦史学会以及海内外的专家学者考察论证,阳城析城山,是3600多年前的商汤祷雨之地。阳城百姓奉汤为神,纷纷兴庙祭拜,以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形成了特有的商汤文化现象。古代阳城,成汤之庙,数量之多,分布之广,令人感叹,堪称一道奇观。据史籍碑志记载,宋元以来,阳城里里都有汤庙,多曾达380多处。直至今天,全县还保存着上百座规模宏大、建筑精美的汤庙及其古建筑群。而在民间,依然保留、沿袭着祈雨的风俗、习惯,成为农耕文明的典型现象。一种独特的农耕文化,千古传承,流淌不息。
此外,阳城陶瓷生产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千百年来陶艺巨匠辈出。各类陶瓷产品丰富多彩。后则腰的乔氏是当地负盛名的琉璃世家,在阳城烧制琉璃的历史长达800多年,其生产的琉璃,在明代就用于北京的故宫等古代建筑之上。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陶瓷产业迎着新世纪的春风不断壮大,成为阳城县的支柱产业。现在阳城陶瓷产业,已形成了三大园区,拥有企业21家,32条生产线,形成近两亿万平方米的生产能力。
由阳城久远的农耕文化,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有着其深刻和广泛的影响。秉承着博大精深的农耕文明,阳城农业从历史的深处,一路走来,根深叶茂。特别是进入新时期以来,阳城农业将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以及绿色发展理念相融汇,面向市场,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闪现着创意灵光的现代农业、有机农业、观光农业,蓬勃兴起。
据统计,阳城全县桑园面积达到10万亩,蚕茧产量350万公斤,总收入达1.35亿元。蚕茧产量占全市的75%、全省的60%、华北地区的1/5。规模化养殖发展迅速,肉类、禽蛋的总产量以10%的幅度递增。全县干果经济林面积达到10余万亩,产量达到700多万公斤。 中草药材的总面积达到9.4万亩,形成了以蟒河为代表的山萸、以东冶和河北为代表的连翘、以环县城为代表的带状菊花、以固隆为代表的林下间作中药材、以坪泉为代表的五味子、以演礼为代表的仁用杏、以史山为代表的元宝枫、以屯城为龙头的沁河流域玫瑰、以横河为代表的地理标志性野生中药材抚育等十大特色基地。
具有地方特色的食用菌生产和小杂粮生产,成为农业生产的新亮点。全县建成凤城、次营、东冶、寺头、横河5个食用菌生产重点乡镇,4个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企业、50余家食用菌生产合作社、400余户菇农;2015年装袋1500余万袋,产量700余万公斤。通过持续实施小杂粮振兴工程,建成西北部区春播区、凤城片夏播区、南部区春夏播并重区三个以谷子为主的小杂粮基地优势区域。成立了一批谷子生产、红薯生产、高粱生产合作社。阳城红山萸、阳城小杂粮、阳城桑椹等获得地理标志品。有20多个产品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认定面积达12.2万亩。
与此同时,全县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以“四清一美”为内容的美丽乡村集中连片建设,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农村环境得到有效治理,村容村貌大改变,并向景观化、美丽化方向发展。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透过农业嘉年华,阳城先行先试、勇于创新,将县域整体作为功能完整的旅游目的地来建设运作,致力于实现“处处是风景、时时可旅游”的景点景区内外一体化建设。
探索用新的经济模式组合传统农业元素为农民增收带来更多福利,成为全域旅游发展的新动力
以农业嘉年华为切入点,从传统的以抓点为特征的景点游,到把全县作为一个旅游目的地“打包”建设的全域游。近年来,一场深刻的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在阳城这个旅游大县推进,不仅悄然优化着旅游产品和服务供给,也力托起了县域新经济。
在阳城境内,什么资源丰富?不少人先想到就是煤。其实这座山城除了以煤炭资源雄厚而著称外,还有得天独厚、“挖”之不竭的文化旅游资源,只是因为长期被煤炭经济笼罩而不为更多的人所重视。从2012年起,一路狂奔的煤炭经济遭遇断崖式下滑。将丰厚的文化旅游资源培育为新的支柱产业,成为了阳城重振发展雄风的现实选择。
一提到抓旅游,不少主政一方者想到的就是建景点、造景区。而阳城县党政导班子则与众不同地提出了发展全域旅游的层设计,也就是将全县整体作为功能完整的旅游目的地来“打包”建设运作,实现景点景区内外皆系风景,都能旅游。
阳城为什么选择这样一条独特的旅游发展路径?
县委书记窦三马认为,随着旅游从少数人的享受发展成为大众消费,旅游业态也正在由以观光为主向观光、休闲、度假并重转变。传统的以抓点方式为特征的景点旅游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休闲时代”的生活和消费需求。惟有提供更加充足丰富的旅游产品和服务,才能让游客玩得放心、舒心、开心。
正是基于这样一种县情和转型发展思路,近年来,阳城县聘请国内旅游界和经济界的专家为顾问,汇集智慧,主动出击,以开放的胸怀和姿态,抓旅游,促发展,除了打造农业嘉年华外,阳城还与北京市门头沟实行友好合作,把阳城加盟到北京山地国际徒步大会的旗下,取得了举办国际徒步大会的资格。去年,阳城成功举办了两届国际徒步大会。来自50多个国家的近万人参赛,赢得社会各界的普遍好评。为推进以旅游为导向的田园城市、美丽乡村建设,阳城还启动了农业公园创建。农业公园区域包括演礼、固隆、次营3个乡(镇)的全部区域,面积139.47平方公里。此区域“山水林田”齐聚,生态基础优越、农耕文化深厚、乡村田园风光独特,是阳城县城外围的大生态农业片区。农业公园的建设,是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示范与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方向,也是阳城全域旅游发展的必然选择。
“县委县政府积践行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理念,紧扣打造 全域旅游、悠然阳城、康养胜地 的定位,坚持 围绕旅游抓农业、围绕农民抓旅游 ,主攻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推进以旅游为导向的田园城市、美丽乡村建设,贯通了磨董专线、城市绿道、田园绿道和乡村绿道,持续推动农区变景区,农房变客房、农产品变纪念品,不断把种农田变为卖风光、美丽风景变身美丽经济。”窦三马说。
旅游产业作为支撑阳城未来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是阳城县着眼长远推动产业转型的战略产业,也是该县坚定不移实施的重大决策。发展全域旅游,骨干景点的引和对游客的“吸睛”作用非常关键。为了进一步昂起全县旅游的 “龙头”,阳城加快开发和巩固提升骨干景区。皇城相府通过实施“景区+”战略,整合了九女仙湖、绿化了周边山脉、建成了生态园、贵宾楼和相府庄园酒店等配套设施。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当地一家骨干煤企开始按照5A级景区标准着手打造析城山景区。天官王府与“旅行社百企业”康辉旅游集团深度合作,借力借智谋求自身更大的发展。
全域旅游固然需要大景区引带动,但精髓更在于“处处是风景、时时可旅游”。阳城拥有全省一流的生态环境,这是实现绿色发展的大资本,也是发展全域旅游的重要依托。该县突出生态优势,奋笔书写美丽乡村和田园城市建设的新诗篇。
为此,农业嘉年华的对阳城全域旅游推动作用不言而喻。“人们在观赏创意农业、浏览千姿百态,玲珑满目,生动多彩的农业产品和亲身体验农事活动中,将开阔眼界,并由此激发出发展现代农业和创意农业的热情。”史小林说,“这种具创意色彩和艺术魅力的农业嘉年华,将成为吸引人们前来阳城观光旅游的磁石和纽带,以其令人惊奇,具视觉震撼和情感愉悦的效果,成为阳城全域旅游发展的新动力。”
农业嘉年华的火爆给了窦三马有几点体会:其一,农业嘉年华丰富了阳城旅游体系;其二,农业嘉年华成为现代农业的窗口,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步伐;三是创新农业经营模式,带动农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农业与加工业、旅游业的深度融合,搞活农业经济。
“农耕文明在阳城始源,源远流长。阳城作为古丝路重要货源地,展示着曾经农业文明的辉煌。农业要发展,农村要富裕,文明要富裕,必须走新路。”省农业厅副厅长茹栋梅感慨道,“阳城持续不断探索用嘉年华的方式丰富农业内容,迈开了很大的步伐。希望在新的经济发展条件下,用新的经济、模式组合传统农业元素,满足人们体验农耕文化,感受农业文化,为农民增收带来更多福利。”
如果说农业嘉年华带给全域旅游吸引力,那么产业融合就是全域旅游的驱动力。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旅游研究与规划设计中心总规划师张义丰表示,全域旅游的含义并不局限于旅游休闲,如何全域发挥“旅游+”功能,以旅游为线,串起工业、农业、文化等跨界产业,使旅游与其他相关产业在深度融合、相融相盛中形成新的生产力和竞争力,也同样是题中应有之义。
这一点,阳城正在行动。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共1407人参与,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