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信息 >> 人物专题 >> 蔡长峰:种下“猴头菇” 村民尝“甜头”

蔡长峰:种下“猴头菇” 村民尝“甜头”

时间:2017/10/21 14:50:54来源:陕西现代农业科技网点击:886

  “今年8月出菇以来,我们已卖出去了1000多斤猴头菇,收入了3万多块钱。上个月6号,批线上销售就迎来了‘开门红’,当天就收到了22个订单。现在,光是电商平台,平均每天能发10多单呢!”日前,提起初见效益的村集体经济时,花溪区久安乡打通村生态农业合作社猴头菇种植基地负责人蔡长峰高兴地说,“前段时间,我们在金阳会展城展销两天就收入了1万多元。”

  近年来,为大力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实现农业转型升级,增加绿色产品供给,让群众享有更多改革红利,花溪区在抓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三变”改革中,结合扶贫“大比武”工作的安排部署,认真落实“大扶贫、大数据、大生态”发展战略,通过辖区各乡镇特色优势产业的大发展,打造都市现代农业的“升级版”, 以推动绿色农产品实现“泉涌”发展,将林下食用菌种植产业作为久安乡继“茶产业”之后的又一支柱产业进行打造。

  在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工作中,久安乡采取“导带动、部门联动、干部行动”的工作模式,由乡导、包村部门、村干事协作制定“一村一策”,结合当地气候条件和生态环境,选定以打通村为试点,种植“绿色健康、天然有机、营养养生”的猴头菇,发展高端绿色农业,让“百姓富、生态美”落地生根。

  “我们久安通过几年的努力,完成了从挖煤到种茶的转变。现在打通村有5000多亩林地,经专家论证,可用于菌类种植的林地有2000亩。”蔡长峰说,从2015年起,他们先后试种了平菇、鲍鱼菇、猴头菇等林下食用菌11100余个菌包,目前,林下食用菌循环经济体系的建设已初获成功,“这次打通村的菌包原材料采取稻草、玉米芯等农业废弃物,菌包废弃后还可以转化为生物肥料被再次利用,避了以往田间地头焚烧秸秆而产生的空气污染。现在,基地已有2万棒猴头菇,到年底,可达5万棒,产量可达3万斤左右,预计产值近100万元。”

  对于林下食用菌种植产业的前景,蔡长峰信心满满地说,下一步,他们还将逐步扩大发展猴头菇为代表的林下食用菌种植面积,并继续探索低收入困难户入股参与食用菌种植的模式,带动全村700多户村民参与种植,“截至目前,除了打通村外,在全乡7个村中,还有久安村、巩固村和小山村三个村也在发展食用菌种植,成品菇全部都由我们合作社负责回收销售,以保证每一位种植户都能有收益。”

下一条:没有了

相关信息

    信息正在更新中...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共886人参与,点击查看>>
评论内容:
验 证 码: 验证码 输入图片中字符,不区分大小写

热点资讯

政策法规

更多>>

行业动态

更多>>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媒体报道
-
法律申明

富平现代农业科技网 www.efuping.com  版权所有    备案号:陕ICP备14007084号

关键词:现代农业 陕西现代农业科技网 土特产 农副产品 农产品价格 农业科技网 农村合作社 农产品电子商务 现代农业技术 农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