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高效农业”已经成为各地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提升地方产业化水平的代名词。但是何谓“高效农业”,怎样发展高效农业,发展高效农业与解决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有何关系,怎样发展高效农业既能解决农民增收又能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本文通过一个“高效农业”发展的典型调查,分析发展高效农业与国家粮食安全的关系。
“高效农业”的定义和内涵
什么是高效农业?笔者认为高效农业是从当地资源条件出发,以国内、国际市场为导向,实行生态农业与农业产业化相结合,辅之“设施农业”和“特色农业”,生产品种更多、数量更大、质量更优的,植物、动物、微生物符合标准的多系列质量安全农产品、食品,创造名、特、优品,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全面提高,才是真正的高效农业。设施农业和特色农业也不一定是高效农业,只能作为高效农业的辅助措施。
“高效农业”的内涵呢?高效农业不仅仅是赚钱多,经济效益高的农业。效益的内涵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高效农业是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的农业。所谓的经济效益是指人类在取得经济效果的基础上所获得的经济利益,经济效益是一切经济活动的核心。虽然社会发展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不提高经济效益,就不能扩大再生产,也就不会有社会的发展。同是对于经营者来说,经济效益具有更大的吸引力,所以生产者往往就自觉或不自觉地只注意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经济效益,而忽视粮食生产的社会价值。
而社会效益是指生产或服务等各种经济活动对社会文化、政治、宗教、军事、人口等方面的影响和效果。我们把社会效益集中在于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上,即一切经营活动满足于社会需要的程度越大,其社会效益也越大;否则社会效益就小,甚至没有社会效益。因此我们发展高效农业就必须确立社会效益是经济效益的前提。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发展高效农业,在提高农民经济收入的同时,人类社会对粮食的需求才能有保障。
那么生态效益在“高效农业”的地位如何呢?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已经认识到了生态效益是人类在经济活动中依据生态平衡的规律,对自然生态系统,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条件及环境条件所产生的有益的或有利的结果。生态效益的基础是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的良性、高效循环。因而生态效益是关系到人类发展的根本效益,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发展高效农业必须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前提。
从上述定义和内涵分析,“高效农业”不能简单的用眼前的经济效益指标来衡量,发展高效农业必须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角度统筹、科学的规划和发展。因此,发展高效农业的必须与农民增收、社会稳定、生态和谐等可持续发展指标相统一。既不能以减少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简单的发展经济作物被主观的定义为“高效农业”,更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来换取眼前的经济效益。为此,以某镇的高效农业示范村为例:
分析所谓“高效农业”的典型案例
近年,当地把高效农业作为推进脱贫攻坚的重要一着,提出重点打造8条高效农业示范带、8个高效农业示范区,重点建设以某某镇和某某等镇为重点的“一稻两菜”种植模式推广示范区。我们所调查的村就是早进行“一稻两菜”种植的某镇方庄村,被誉为发展“高效农业”的典型。
一、“一稻两菜”高效农业的发展现状
方庄村现有耕地面积2147亩,437户农户,1834人,对发展高效农业,该村选择了投入产出比高,对土地要求不高的“一稻两菜”轮作模式作为村富民的突破口,在宁徐路两侧形成了以单庄、刘庄、夏庄、陈庄、高庄、陈王等组为中心的”一稻两菜“种植示范区。2007年“一稻两菜”种植的农户发展到290户,设施蔬菜面积达2500亩,蔬菜产量12000吨。为提高生产的组织化程度,该村在县、镇的指导下,成立了方庄村蔬菜协会,负责协调市场销售、信息咨询等工作。该村还从山东寿光聘请一名技术员作为指导,并在县农业局蔬菜办、镇农技中心的组织下,先后举办三期技术培训,受训群众达900人次,使该村种植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在该村的带和示范下,周边的杨圩、李圩、新李等村不少农户也都积实行“一稻两菜”种植模式,初步形成了以方庄为中心、以芹菜、黄瓜、蕃茄为主要品种的蔬菜集散地。
二、“一稻两菜”效益分析
“一稻两菜”就是用设施蔬菜取代传统种植的小麦等粮食作物,栽植一季水稻和两季蔬菜,实行稻菜轮作。我们对方庄村“一稻两菜“近三年的效益情况试作分析。
1、水稻、小麦效益分析
从从方庄村近三年的生产情况看,水稻平均亩产为530公斤,按三年平均价格1.7元/公斤计算,亩产值为900元,扣除化肥、农药、种子、水电、机耕、机收费等生产成本约400元/亩(不含人工),加上粮食补贴,近三年水稻亩均净收入为500元左右。小麦平均亩产约为380公斤,平均价格为1.65元/公斤,扣除生产成本,亩均净收益在300元左右。稻麦轮作的亩均效益只有800元左右。
2、“两菜”效益分析
方庄村的蔬菜实行反季节种植,上市早,行情好,价格高,经济效益显著,季蔬菜主要种植芹菜,平均亩产约为4500公斤,平均销售价约为1.7元/公斤,亩产值为7650元左右,扣除肥料、塑料薄膜等大棚材料费用1900元/亩,季蔬菜每亩净收入5650元左右。第二季蔬菜主要种植黄瓜和西红柿,黄瓜平均亩产约为4000公斤,按平均售价1.4元/公斤计算,亩产值为5600元,扣除生产成本约1500元/亩,每亩黄瓜净收入约为4100元。据介绍,西红柿的效益和黄瓜相当。两季蔬菜的收入约在9800元左右。
通过计算,可以看出,正常年景“一稻两菜”亩均收益可达10300元,比传统的稻麦轮作亩均收益800元高出9500元。
三、“一稻两菜”种植的利与弊分析
(一)发展“一稻两菜”的积作用
“一稻两菜”对当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确实产生了积的推动作用。
1、为增加农民收入找到突破口。“一稻两菜”优化了农业种植结构,改善了土壤结构,提高了土地的产出率,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一大支撑点。
2、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充分就业和合理转移。相对于稻麦轮作,“一稻两菜”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工,这为农村剩余劳动能力特别是妇女和大龄劳动力提供了充分就业的机会,增了农业吸纳剩余劳动力的能力,有助于劳动力就地转移。
3、“一稻两菜”的种植增了农民的市场意识和商品意识,促使更多的农民走向市场,从事蔬菜的贩运和销售,拓宽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渠道。
(二)发展“一稻两菜”生产存在的问题
一是担心市场风险,不愿意扩大种植规模。尽管近几年设施蔬菜行情较好,部分群众仍担心随着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市场的消化能力有限,效益下降,会出现“菜贱伤农”现象。
二是土地流转难。高效农业需要土地适度集中经营。我们在方庄村了解到,仍有少部分农户不愿意或无能力种植设施蔬菜。这些农户土地块数多,面积小,作物布局散乱。而取消农业税后,土地流转成本加大,流转起来较为困难,限制了设施蔬菜发展的空间,导致设施蔬菜发展不连片,难以形成规模。
三是资金缺乏。设施农业是投入相对较多的产业,缺少资金,规模难以做大,基础设施难以配套,科技难以推广应用,产品档次难以提升。特别是中低收入农户,没有资金作保障,发展设施农业存在一定的难度。
四是产业化水平低。主要表现在:①生产上主要以农户分散经营为主;②销路网络不健全,产品主要通过农民在市场上摆摊销售;③是没有形成比较完整的产业链,缺乏保鲜贮藏设施,农产品深加工能力较弱;④以农民为主体的蔬菜协会和合作组织还处在初级阶段,作用不大。
五是气候因素影响较大、风险高。我们了解到,狂风、暴雨、冰雹、大雪等自然灾害都易给大棚设施带来损坏。异常气候常导致病虫害的大面积发生,给农户带来较大损失。
六是农民担心口粮问题难以保障。我们在方庄村了解到,虽然方庄村人均耕地1.17亩,水稻常产稳定在500公斤以上,年人均粮食在600公斤左右,远远超过人均400公斤的粮食安全生产线,种植一季水稻就解决了吃粮问题;但是,长期有着卖余粮习惯方庄农民对于每年只种一季水稻还是有点疑虑,因为,按照当地的理论算法,每年以及水稻就可以保证口粮,农民还是认为:万一所有的粮田都种上了蔬菜和水果,口粮的余缺怎么来调剂啊?万一水稻歉收了,吃粮问题怎么解决啊?诚实憨厚的农民还在想:往年我们卖余粮给城里人解决口粮问题,现在我们没有余粮卖了,城里人的吃饭口粮咋解决啊?
判断发展“高效农业”的误区
(一)、设施农业与高效农业
设施农业是指在采用各种材料建成的、具有环境因子调控设施的半封闭式空间里进行农业生产的方法。设施农业对不同国家和地区农业现代化的实现起到了重要的先导带动和示范辐射作用。设施农业的运用和管理科学合理,可以大幅度提高效益,反之则会造成亏损,甚至设施的投资成本也收不回。设施农业不一定高效。
(二)、“一乡(村)一品”与高效农业
特色农业、“一乡一品”、“一村一品”实质是通过产业化使农民经济收入提高的一种形式。“一乡一品”是广大农民在新的形式下组织起来共同富裕的起点,能使农民经济收入显著提高。这只是农村经济发展的起步,农民致富的起步。这种形式也受资源和市场因素的制约,有些村通过发展某一产品,实现供、产、销“一体化”,打开了市场,一个村的农民富了;其它村的农民跟着学,后搞的农民就不一定能致富。因此,特色农业、“一乡一品”,从眼前看,也不一定是高效农业,一定不是高效农业;如果从长远观点看,一定不是高效农业。
(三)、高效农业的发展脱离了粮食安全
目前,大多数地方发展高效农业都是以设施农业+经济作物(有的地方种蔬菜、水果、草药、观赏植物等等)来提高单位面积产出率,提高高单位面积附加值,从而提高部分农民经济收入,这种放弃粮食生产而一味追求经济价值的盲目做法,实际是对国家粮食安全的严重威胁。
对科学推进高效农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建议
实现高效农业的途径,就是要根据农业生态学原理,以市场为导向,按照自然规律和商品经济规律,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发展生态农业,实现农业产业化,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
1、体现促进粮食生产也是“高效农业”。推广优良品种以及优质特色粮食新品种,加大粮食生产科技投入,提高粮食品质、增加粮食生产附加值,降低粮食生产成本,缩小粮食生产与经济作物生产之间的收益差。
2、改革国家粮食生产补贴办法鼓励粮食生产。解决好种植粮食与经济作物的比较效益问题,将现行的粮食直补政策改为“种粮补贴和售粮奖励”相结合。一是粮食直补必须用于鼓励粮食生产上,并根据生产粮食作物品种差别分类给予补贴,严格杜粮食直补用于非粮食生产户的补贴,充分体现粮食直补用于粮食产量增加上。二是对向国家出售余粮的农户给予奖励政策,鼓励农民将余粮出售给国家,充实国家粮食库存。具体办法可以采取在某一价位基础上高价收购国家储备粮以及各级储备粮食,以此增加农民种粮收益。
3、搞好土地流转,实现规模经营。搞好土地流转,促使土地适度集中,是发展高效农业迫需解决的现实问题。要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通过入股、转让、转包、租赁等方法,集中解决好发展设施蔬菜和其他经济作物的土地利用和粮食生产用地矛盾问题,把不愿意或不适合发展设施农业的群众土地流转到愿意发展设施、高效农业的群众手中,把无种植能力的农户土地流转到有能力种植的大户和种植能手手中,把分散的土地适度集中成片,拓宽设施、高效农业发展的空间,形成规模经营,实现规模效益,保证粮食生产不减少,农民收益有增加。
4、化为农服务,以服务促提升。一要化技术指导,加技术培训。力争为每一个村民小组至少培训一名懂技术、会经营的技术人员。涉农部门要开展送科技进村入户活动,加与群众的沟通,提供技术支持。二是做好资金保障。要整合各类支农资金,增加投入,金融部门要尽可能简化贷款手续,增加贷款额,保险部门要提高设施农业的保险覆盖面,提高群众抗风险能力。三是提供信息服务。及时发布农产品供求信息和气象信息,提高农户适应市场、预防和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四是发展壮大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经纪人队伍,畅通销售渠道,拓宽流通市场,切实解决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
5、扶持龙头企业,走产业化发展道路。要针对各镇的主导产业,培育和壮大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发挥龙头企业的支撑作用,增龙头企业对农产品的消化能力、对农户的带动能力和对产业的引能力。推进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要创新经营模式,形成“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体系,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机制,使效益持久化。
总之,十三亿人吃饭和广大农民致富,只能通过发展生态农业与农业产业化相结合的高效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大幅度增加资源产出率,土地生产率,生产系列质量安全农产品;防止污染、保护资源,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逐步建设一个资源节约型、经营集约化、生产商品化和产品优质化的现代化农业。生态农业是农业生产技术现代化,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生产管理现代化。从当地资源条件出发,以国内、国际市场为导向,实行生态农业与农业产业化相结合,辅之“设施农业”和“特色农业”,生产系列更多、品种更多、数量更多、质量更优的植物、动物、微生物符合标准的质量安全农产品、食品,创造名、特、优品,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全面提高,才是真正的高效农业,才能实现农民收益增长、粮食产量增加,确保粮食安全、国家安全。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共1456人参与,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