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上楼,卖粮不愁;科学储粮,减损增收。”在哈尔滨宾县农户嘴里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十六个字把科学储粮的好处说到了点儿上。
如同春种秋收,宾县玉米种植户习惯成自然,每年秋收后并不着急卖粮变现,而是将玉米棒子储在自家的小粮仓里,待到来年四五月份才琢磨出手。
“今年我们在全市乡村大力推广宾县的科学储粮方式,目的就是为了让农户手里有粮心中不慌,让农户腰包再鼓一点。”市粮食局副局长刘云敏说。
改变储粮方式 农户腰包变得更鼓了
4日,记者走进宾县常安镇营口村李俊家,看到他家院里,一个架离地面近一米、钢网编制的粮仓里,满满的都是金灿灿的玉米棒子。“我们村里人都叫它玉米楼子,宾县十户得有八九户种玉米,随便在村里转一圈,玉米楼子几乎家家有。”李俊说,早些年没有玉米楼子时,玉米收回来就堆在院里院外的地上,要赶在春节前卖了才算完活儿。近几年,种旱田的农户家里玉米楼子几乎成了“标配”,“地趴粮”很少见到了。
从“趴地”到“上楼”,变一下好处不少。营口村种粮大户杨成发今年种了40亩玉米,在他家院子里,长20米、宽1.5米、高2米的玉米楼子格外显眼。“以前玉米出售前一般都堆在地上,容易发霉,而且猫叼狗啃耗子偷吃也浪费不少。”杨成发说,玉米楼子解决了这些问题,玉米上了楼,通风好,猫狗耗子都咬不到。
储存得好,才能卖得好。玉米楼子还能让农户打“时间差”,把玉米卖出好价钱。“土里刨金子,农民都想早点卖粮赚钱,秋收后粮食扎堆上市价格肯定低。我们把玉米存到楼子里,等来年四五月份晾成干粮后再卖,卖的人少了,玉米品质高了,自然就更值钱了。”杨成发算了一笔账,去年5月份,他以0.9元/斤的价格卖了4万斤干玉米,而前一年烘干的玉米只能卖到0.75元/斤。“再加上科学储粮减少损耗,多赚了近8000元。”
消灭“地趴粮” 玉米大县的增收高招
玉米楼子在宾县成为“标配”,并不是巧合。
记者从宾县农委了解到,宾县是玉米大县,现有耕地面积244.7万亩,其中玉米占总耕地面积的90%以上,年产玉米超百万吨。近年来,玉米价格持续走低。宾县一方面倡导调整种植结构减少玉米种植面积,另一方面高度重视农户科学储粮工作。
先,宾县农委组织专家、技术人员深入各屯各户,向农户推广钢网式储粮仓,确保玉米离地存储,以便达到防鼠、防霉、防雨雪、保持南北通风等效果。其次,还在储粮技术上对农户进行指导,很多玉米种植户学会了根据玉米水分合理确定脱粒时间,并在脱粒前挑出生霉棒等,避互混影响质量,还学会了脱粒后晾晒降水、过筛清杂,掌握了售前通风保管等一系列注意事项。“增收的路怎么走?种植结构转型是一条腿;想方设法减少粮食产后损失,引导农户在储好粮的基础上,选择好卖粮时机是另一条腿,一起发力,路才走得稳。”宾县农委负责人告诉记者。
失去价格保护 科学储粮亟待全市推广
既然玉米上“楼”好处一箩筐,为啥其他区县的农户不争相效仿?“有的农户不了解科学储粮的好处,不想投钱建储粮仓;还有的农户就想时间卖粮变现,这都需要我们去引导。”刘云敏告诉记者,去年国家取消玉米收储,实行“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玉米全年均衡销售将成为常态。因此把粮存起来,选择市场价格走高时再出售,能让农户增收不少,因此大力推广科学储粮更有必要。
她解释说,玉米市场化销售,价格波动完全靠市场调节,卖粮的时机就变得特别重要。这个月卖和下个月卖价格可能差很多,所以就要求农户要先储好粮,保证玉米质量,才能等到合适的销售时机。否则玉米存不住,或者发霉变质,或者被家畜啃食,那还怎么等到好的销售时机?所以,开展消除“地趴粮”攻坚战,推广玉米“上楼”,是破解农民“手中有粮心却慌”的好办法。
“科学储粮后,如何把握销售节奏,始终是农民的一个软肋。这也需要我们做好指导,让农户能够时间了解行情,适时出售粮食,争取好粮卖好价。”刘云敏告诉记者。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共2021人参与,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