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有盐碱地14.8亿亩,可开发利用3.4亿亩,已开发利用1.15亿亩。在可开发利用的盐碱地中还有2/3没有得到治理。从在长春召开的“2017农田土壤环境综合治理发展战略论坛(盐碱地专场)”获知上述信息。
盐碱地农田治理越来越紧迫,有关部门力推适宜的综合治理技术,促进盐碱地产业升级、农民增收。农业部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席专家高祥照表示,农田质量在不断下降,农业生产中高度、反季节、连作种植,令土壤中盐离子浓度增加。传统的盐碱地改良原则是:“盐随水来,盐随水去”。在当前的情况下,要提倡“肥随水来,肥随水去”的新思路。有关部门对这方面的研究颇有成效,目前有新型的土壤改良剂、生物刺激剂以及水肥一体化技术,可以程度不同地解决盐碱地的问题。
盐碱地对农作物的危害大,只有少量耐盐植物能够生存。国家对盐碱地土壤改良有政策、有标准,相关的技术研究工作也有成果。上海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副院长陈保华介绍:有很多技术是比较成熟的,如土壤盐碱化过程的分析、盐碱地土壤调查与风险评估、盐碱地和盐渍化土壤综合治理工艺与方法,都是有实施方案也有成功案例。
农业大学教授胡树文表示:传统的水利工程改良、物理改良、生物改良和化学改良办法,对盐碱地治理效果欠。他们自主研发的新型高效高分子土壤改良剂、功能性抗盐碱缓控肥料、抗盐碱种子处理剂,可在作物整个生育期内提高作物的抗盐碱性,实现盐碱荒地当年改良、当年种植、当年高产。而且,此后不继续使用改良剂,仍能实现高产稳产。
盐碱地改良要考虑从水利、土壤改良、农业耕作、生物四条技术路线入手。科学院研究员刘建明认为,盐碱地治理要借重矿物质技术,用“石头造肥料”,研究矿物肥料和矿物质土壤条理剂生产技术和农业应用。用粘土矿物修复重建土壤的胶体系统。
论坛由化工学会专业委员会《化肥工业》编辑部联合上海化工研究土壤环境修复工程技术中心及钾盐(肥)与中微肥产业联盟等单位举办,还与司尔特、山东农大肥业等七家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共1747人参与,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