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研究背景和意义
昆明市有100余个农业科研基地,通过10余年来的发展,把先进的农业技术和增产增收效果通过试验示范实实在在的展示在了农民面前,激发了农民学习和参与的积性,同时示范基地向农民提供优良种苗、农资、信息以及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服务,农业科研基地充分发挥了其科技研发示范作用。作为现代集约农业的有效组织形式和展示窗口,基地在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通过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的示范带头作用来促进农业发展,进而有针对性地把握现代农业发展的相关问题,推动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是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中的一项紧迫任务。农业科研基地的良性发展,不仅促进各地优势农业资源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更可以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农业整体素质,对于加快开发农业多功能性和拓展农业发展新域,引导和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提高我市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农业科研基地存在的主要问题
2.1规划不完善
目前基地建设仅有《昆明市农业科技研发转化基地建设六年规划》于2011年在各县(市)区执行。大多数基地是在规划制定之前建设的,重复建设使得多数基地同质性高,缺乏特色,也缺乏准确的科研方向和发展定位,致使基地整体布局,协同协作的大格局未完全形成。
2.2融资渠道单一,对地方政府依赖性
如今的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大多采用了企业投资、政府投入的资金筹集方式,对地方政府的依赖性很,融资渠道单一。政府对农业科研基地的建设不够重视,支持非常有限,加之多数基地功能单一,缺乏宣传,深度项目少,很难通过其他渠道筹措到资金。资金的匮乏导致研究经费投入不足,难以做大做。
2.3项目科技含量不高、辐射带动作用不,规模化程度较低
2.3.1项目科技含量不高。科研基地示范新品种、新项目都需要选用优良品种,需要加对基地高新技术的投入。资金投入的门槛限制了大部分基地的科技含量,使得大部分基地开发的品种也较为单一、落后,导致多数基地无法吸纳高质量的科技项目进驻,恶性循环导致了科研项目技术含量不高,深度不够,研发力量弱。
2.3.2辐射带动作用不。因为科技含量不高,项目不能及时的转化为生产力,辐射带动作用不,很难达到预期效果,直接影响了基地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
2.4规模化程度低,缺乏集聚效应
2.4.1土地流转性障碍。土地承包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设施农业基地的有效扩大。在设施农业规划区内,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民不愿意通过转包、出让等方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而规划区外的农民虽有积性,却在规划区内没有承包地。这是造成基地规模化程度低的根本性障碍因素。
2.4.2资金障碍。由于农资及大部分原材料的价格上涨,扩张经营所需要的资金缺口加大,大部分基地的投资者资金筹措力度不够,无法进一步扩大规模。
2.4.3标准化障碍。基地要具备试验、示范功能,用以传播新技术,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就需要进行标准化的试验、示范和生产,需要引进相应的技术和设备,也需要具备相应操作能力的技术人员进行规范化操作,无形中提高了基地规模发展的门槛。
2.5科研基地研发团队缺位
在科研基地方面专业研究人才不足,很多科研基地都是封闭式地开展研究,缺乏专业的技术开发团队和市场开发团队。
3思路目标
引都市农业、效益农业发展,保障城市供应,走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现代农业新路子;大力开展农作物新品种选育、种子种苗、安全农产品生产与标准化技术以及农产品保鲜、贮运、精深加工等技术的开发研究与推广应用。到2016年,基本完成昆明市农业科技研发转化中心基地建设,打造具有科技研发、生产转化和技术推广一体化的公共平台,通过建设三大中心、四大平台、五大分区,充实完善六大科技研发转化基地。三大中心:以马铃薯、蔬菜、林果为主的生物科技研发转化中心、良种繁育及花卉品种改良中心、种子种苗研发中心。四大功能平台:技术信息服务平台,农业科技服务平台,知识产权、技术交易平台和农产品精深加工研发平台。五大分区:管理服务区、农业科技研发区、农业成果孵化转化区、高级农业科技人才培训区、农业成果观光区。六大基地:将昆明市农科院马铃薯、水果、花卉、蔬菜旅游观光科技研发基地;富民县观光示范基地;嵩明科技研发基地;石林县两岸农业科技合作试验示范基地;宜良农业加工基地;晋宁农业加工、科技研发示范基地列为昆明市规划发展的农业科技研发基地。
4解决对策
4.1制定和完善中远期基地建设发展战略规划
合理规划是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前提,基地建设是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的规划必须符合区域经济发展。制定战略发展规划时,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地调研,因地制宜,依据明确的产业定位和发展目标,遵循前瞻性、市场性、示范性、因地制宜、节约性等原则,要凸显“理念、体制、机制、科技、服务”五大创新亮点,在现有基地的基础上,优化调整,合理布局,通过更新改造科研基地建设进一步深化发展都市农业。进一步完善已有的规划,不仅需要规划文字说明,还必须有一定数量的图纸进行解说,以确保指导规划的正确实施。
4.2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融资机制,加资金运用能力
1)在资金使用方面,需要有效运用和科学管理。将集中到的各级政府支农项目资金和其他资金来源,先建立基地发展基金,基金主要用于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科研开发推广、科技培训和试验示范等方面并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控制资金使用途径,杜挪用、乱用现象,化资金的有效运用和科学管理。
2)在拓宽农业科研基地的融资渠道方面,需要解放思想,不断创新融资方式,全方位、多渠道地进行融资,在向上级争取支持的同时也要利用信用、入股、外资等渠道优化融资结构,扩大经营资本,加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的建设。先,需要加大科技项目的投入力度,引导科技项目进入基地,以项目为载体积争取国家和地方资助科研项目。其次,充分利用社会对农业科技的投入,以灵活的管理机制、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实验设备吸引农业科技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科研人员到园区开展合作研究,或者把他们的科研项目拿到园区开展试验、示范;后,通过税收优惠、资金信贷、基本建设优惠、进出口优惠以及各级政府采取的优惠政策,积引导“三资”资本进入基地,积鼓励企业、金融机构、事业单位、民间组织、私人投资于农业科研基地。
4.3改善农业科技研发条件,增辐射带动作用
4.3.1组织实施一批先进、适用、市场竞争力的农业科技项目。按照省、市、县分级负责的原则,根据农业主导产业发展情况和农业龙头企业等科技主体的需求,调整研究方向,各级每年都要安排一批重大农业科技项目,组织科研单位开展合力攻关和转化推广。开展科技创新,以发展都市农业,增农业市场竞争力和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突出种子种苗、传统种养技术升级、农产品保鲜和加工增值、农业防灾减灾、农业资源保护和节约利用等五个优先主题;大力引进、消化吸收一批先进实用技术,实施农业新品种选育、农业生物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农业工程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标准化技术等五个方面农业科技项目,着力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积鼓励高新科技农业企业开展科技专项研究。认真开展种质资源保护工作,提高地方种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水平。
4.3.2实施技术组装。进一步提高科技含量,一方面需要发挥省会城市科研资源丰富的优势,以科技为依托,进行技术组装,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综合效益。技术组装重点是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围绕粮食(水稻、大小麦、玉米)、畜牧、优势特产资源和生物技术等重点域进行攻关,使其形成规模效益。二是合理组装,全力组织推广,把各单项技术组装起来,有组织、有计划地加以大力推广,带动区域内农业技术革新、良种繁育配送、技术指导,做到有效的地区推广,加科研基地的示范带动作用。另一方面,要不断加快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转化推广,基本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科研院所和涉农高校为骨干,农业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大户等为对象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并且加大宣传力度,延伸产业链条。
4.4集群发展,提档升级
产业集群其竞争优势来源于集群所拥有的资源禀赋及其资源整合能力。其中,集群成员所拥有的资源和集群的结构方式影响了集群的竞争优势,因此在限约束的个数内,地方政府应加大对科研基地的财政投入,提供尽可能完善的服务和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来着力于引导集群的规模,尽可能的规模发展异质性基地,通过对集聚产业的整合、调整从而延长产业链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基地规划范围内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民,开展思想动员和说服教育工作,提高农地租金,尽量通过转包、出让等方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积引导农民依法、有偿、自愿的流转土地,进一步扩大科研基地的规模。
4.5选拔人才,整合科研力量,提升科研团队研发能力
通过结合各类科技项目的实施,发现、培养和集聚高素质科技创新人才,加大对科技人才的培养。鼓励和支持创新军人才带创新团队,承担重大科技攻关和产业化项目;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和农业科技企业培养和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鼓励在职农业科技人员参加对外学术交流活动,支持农业科技企业建立涉农高校、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科研基地,培养和吸引创新人才,以此造就一批创新能力的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和优秀创新人才群体。整合昆明各类科研力量和高智力资源、提高科技研发能力,进一步化昆明市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改善农业科技创新条件,增自主创新能力,向观光、科研、成果孵化、人才培训等功能一体化方向发展,形成科研—产业—市场的创新产业链,逐步成为农业科技人员及广大农民参观学习和培训的重要基地,成为展示现代农业新技术和新成果的重要窗口,成为探索不同区域现代农业发展道路的试验区,成为现代农业科技和经济效益的辐射源。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共4281人参与,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