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后”金丽君供职的“上海太平洋禽蛋合作社”拥有上百家养鸡户和300多亩桃园,是松江的龙头企业。开设刚满半年的“上海太平洋禽蛋”微信订阅号,既卖鸡蛋也卖黄桃,虽然粉丝数不过300左右,但凭借朋友圈转发,每月为合作社带来上百个订单。
夏秋之际,是农产品成熟季,但丰收不等于丰售。面对订单下滑带来的滞销压力,一些年轻农户将目光转到微信营销。新方式能否解农产品滞销之惑?
传统订单模式面临式微
过去,松江蔬果类农产品多以礼盒包装,走订单路线。
今年,果农连续遭遇“团购没了”、“批发市场饱和”、“入秋早”几种状况。往往水果已经烂熟,农户还是没能将其卖出,压价销售所得还抵不上采摘成本。
在泖港镇曙光村,陆巧英的泖丰瓜果专业合作社种植的20多亩黄桃丰收,亩产比去年增两成,但订单数却比往年锐减。连续几天,她尝试把成箱的黄桃运往批发市场,但多数情况下,她又要原样运回。
拥有百亩果园的钱金云也有同样的苦闷。今年他的梨园丰收,可是近一半的梨还没找到销路。
连日多雨,也让一批水果品种落地受损。农产品属于快速消费品,蔬果没法待在枝头等待农户找到新市场,沿街设摊也不符合相关规定。面对损失,种了6年蔬果的陆巧英开始担心“这条路是不是走错了”?
面对困惑,一些年轻农户开始看准散客市场,并借助微信平台尝试突围。
从公公手里接棒禽蛋合作社的金丽君,今年2月注册认证了微信订阅号和服务号,隔几天推送一次新信息,配上美图,介绍禽蛋和黄桃的食用和购买信息,还附送养生知识。俏丽活泼的宣传方式,很适合青年白群体的口味。
合作社的300多亩桃园中近七成种植黄桃,经过3年多生长期,今年黄桃次大丰收。“黄桃特价”的信息搭配禽类啄食打闹的生活照,通过微信在朋友圈里一传十、十传百,不断有新客户发来微信问询。
金丽君也开始借助“o2o”模式,从线上支付转到线下服务。不少人通过微信了解了金丽君的农产品,继而在淘宝店用支付宝付款,经过同城配送,客户当日就能收到新鲜货。也有的客户凭借微信“优惠回复”,携家带口到合作社享受桃园采摘和农家乐游园的优惠。金丽君说,因为有微信,她早在两年前就建起来的网购平台和淘宝商铺被激活,一起“联动”。
在松江叶榭镇,同样是“农二代”的家庭农场主孙红荣,也通过朋友的微信号销售自产稻米,客户后台的粉丝数量过万。只用了一个月不到,孙红荣的1500公斤稻米就一售而空。他感到,“相比传统的订单团购渠道,微信能及时地反馈散户的不同需求,甚至能为用户制订个体订单,这或许为我们探明了农产品走向市场的一条新途径。”尝到甜头后,他正琢磨为自己的品申请微信订阅号。
另一些传统的销售模式,也开始尝试借助微信起飞。
6月底,仓桥水晶梨基地批早熟品种成熟,水晶梨专业合作社通过微信向市民推出了梨树认养活动,个人消费者参与比例比往年提高了一倍。在泖港,“浦江蓝”蓝莓园采摘游也通过微信发布采摘信息。今年,“浦江蓝”蓝莓园开设了两家基地,盈利比去年提高了两成。
文章来源:富平现代农业科技网 www.efuping.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共1422人参与,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