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信息 >> 行业动态 >> 瑞安现代农业焕发勃勃生机

瑞安现代农业焕发勃勃生机

时间:2014/9/28 17:29:12来源:陕西现代农业科技网点击:1142

      初秋的九月,走在田野乡间,处处可见生机勃勃的景象,田里绿油油的水稻长势良好,果园里饱满的果实挂满枝头,人们采摘着成熟的果实,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如今的罗阳大地,处处呈现出一派现代农业蓬勃发展的动人景象。

  仓廪实民心安,农业百业兴。近年来,我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大力推进农业特色化、规模化、生态化、安全化。瑞安农业在新的机遇中乘势而上,长足发展:农业安全生产、农业机械化、农村经营管理等多项工作走在温州及全省前列;获得农机安全示范县、全省农业工作先进集体、浙江省粮食生产先进县(市)等荣誉称号30多项;2013年,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31.6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553元,瑞安现代农业迈上了发展的康庄大道。

  从种粮大户到现代企业家庭农场开启“田园新梦”

  在马屿镇岳二村,纵横成片的农田里,一行行水稻秧苗排列整齐,长势甚好。一大早,31岁的项伟章和25岁的项贤治已经忙活开了,姐弟俩要分头拟定新的土地流转合同、送货到市场。

  去年3月,项贤治从工商部门到了温州市张以家庭农场形式登记的营业执照,创办了瑞安市源田家庭农场。“有一种一切从头再来的兴奋感。”项贤治说。

  和不少家庭农场脱胎于专业大户或合作社一样,“源田农场”的根基是姐弟俩的父亲项宝荣,从上世纪90年代创立的种粮事业。1998年,项宝荣放弃了在义乌的生意,转回田头,承包土地种植水稻,成了瑞安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

  长大后的姐弟俩,纷纷继承父业,但却有着不同于父辈的“种粮思路”。去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后,一个偶然的机会,项伟章读到关于国家鼓励发展家庭农场的报道,“家庭农场”新型经济主体的概念让她眼前一亮,于是,项家成了我市个“吃螃蟹”的人。

  “家庭农场”,是以家庭经营,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的模式。项伟章说,创立家庭农场一年来,每天醒来都有很多不同的事要忙,比种田复杂很多,但带来很多变化。

  日前,记者在“源田农场”看到,清一色的种满水稻,几个“大块头”割稻机立在田头。“以前父辈种田时,从插秧到收割全都依靠人工,农忙时我们家十几口人要全部出动帮忙。而现在,我们只愁没田种。”项伟章介绍,目前农场内机械化率达90%,流转经营土地3000多亩,预计今年早晚稻产量能达230万公斤,迈出规模生产的步伐。

  不过,规模化经营需要稳定的土地来源。在“源田农场”3000亩的种植面积中,只有2亩地是自有土地,其他全部由农户流转而来。“要保证种植面积,还得靠签合同。”项伟章说,农场和每一块地的承包者签订了5年合同,农户也可以选择取回自种,但要保证农场对这块地拥有优先经营权,改变了过去苦于没田种的局面。

  农场还成立了合作社,把农户发展成社员,并成为农场的“供货商”。项伟章说,很多农户单枪匹马力量薄弱,没有闲钱购置机械设备,于是他们为其提供农机指导服务,统一采购农药、化肥,进行标准化种植,并终由农场收购销售。“农户只用管种田,其余的我们包干,更合理地利用资源。”项伟章说。

  如今,除雇请的帮工外,参与农场经营的项家人共有9人。其中,项宝荣负责田间管理和技术培训,项伟章负责土地流转等外联事务,项贤治负责稻米加工销售,项宝荣的其他几个女儿、女婿则分头负责农机操作、维护及采购等,一家人分工明确,管理专一。

  “农场越来越像企业,这其中的每一步我们都在摸索。”在项伟章、项贤治的努力下,农场正在一步步实现从传统种粮大户到现代农业企业的转型。去年,他们的大米品“天井垟”销售量达到175万公斤,同时他们也生产供应年糕、米酒等产品,将开展深加工、延伸产业链的工作提上日程。

  贫困乡变身番茄乡梅屿农民大棚里“淘金”

  虽已入秋,马屿梅屿田间仍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这里随处可见大棚种植的番茄、芹菜、菠菜等生机盎然的蔬菜,村民正忙着播种新一季的番茄。

  如今在瑞安,梅屿是远近闻名的“蔬菜产业乡”,拥有大棚番茄、蔬菜、马蹄村种植基地,家家户户靠种植蔬菜致富。但大家可能不知道,梅屿曾经是一个人均年收入不到1800元的贫困乡。

  村民们说,这样的变化,得益于现代农业设施的推广,也离不开梅屿农民黄则的创新与坚持。

  让我们把时间拨到1991年,当时的梅屿乡底三甲村还是一片水稻田。全村460亩耕地的每亩纯收入不到50元,这让时任底三甲村党支部书记的黄则很长时间内辗转难眠。

  “大家只种单季稻,其余时间田地闲置,不如用来种番茄等经济作物。”黄则经过实地调查后发现,种植番茄的效益不错。为帮助农户克服担心亏损的心理负担,他自己带头种植示范田。

  黄则选择了钢管大棚种植番茄,并利用本地冬季气候的特点和优势,引进国外优质高产的番茄新品种,形成了“大棚番茄+晚稻种植”的高效率模式。一开始,黄则遇到了不少技术麻烦,但即使遇到过血本无归,他也始终没有放弃,坚持到处求教。

  终于,试种取得了成功。由于大棚番茄比露天番茄上市早,价格也比较高,黄则试种的番茄在市场上获得了不错的销路,不少村民也开始种大棚番茄,并渐渐在梅屿全面推广开来。

  规模大了,效益好了,黄则以温州人特有的市场意识,特别注重品建设,注册了“绿”番茄、“三马”芹菜、“三马”黄瓜等品。为打响品,他始终坚持“标准化、绿色化、设施化”的建设目标,引进新品种和新技术,规范无公害生产流程,配备滴灌系统、杀虫灯等现代农业设施。他还带头组建了梅屿蔬菜合作社,汇民农村资金互助社和梅屿绿色农产品交易市场。

  如今,梅屿成了名副其实的“番茄乡”,形成了一个7000余亩规模的种植基地,大棚番茄也发展为我市优势特色农产品,每年为周边4000多农户带来3000万元的收入。

  “一把锄头闹革命的传统种田方式已经过时了,现代农业靠科技,农民什么都要学。”眼下,黄则又把目光放在了“农居对接”上,把蔬菜从基地直接送到市民家里,提高蔬果收购价,帮助农民增收。

文章来源:www.efuping.com

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共1142人参与,点击查看>>
评论内容:
验 证 码: 验证码 输入图片中字符,不区分大小写

热点资讯

政策法规

更多>>

行业动态

更多>>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媒体报道
-
法律申明

富平现代农业科技网 www.efuping.com  版权所有    备案号:陕ICP备14007084号

关键词:现代农业 陕西现代农业科技网 土特产 农副产品 农产品价格 农业科技网 农村合作社 农产品电子商务 现代农业技术 农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