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信息 >> 期刊论文 >> 东山枇杷萧山柿

东山枇杷萧山柿

时间:2013/7/11 18:07:17来源:原创点击:1894

   苏州方物良多,《陶庵梦忆》记美味有多骨鲍螺,今人已无口福得享。而苏州洞庭东山所产白玉枇杷,为时令水果中仙品,暮春初夏时节正是上市期。恰逢一古琴演奏家有本有关琴歌的书,发式定在常熟,我虽不善操弦,日耽耽为口腹谋,然偏嗜美食,喜啖吴越间方物。机缘凑泊,乃于上月欣然偕友乘高铁同行,先至苏州宿一夜,翌夕抵东山。数载未尝白玉枇杷味,托盏上桌未稳,早拈二指取一并蒂三果枇杷,急剥果皮,果肉微黄白而润,似和阗仔玉,味之甘甜,怡口而润喉,不待下咽,早已滑入胃府,啜之以创新茗碧螺春红茶,可配为枇杷知己。

  枇杷树干树枝树叶花发结果,都俱观赏性,历来是倾倒古今诗人画家的南国物,明朝文人咏赞多。丹青描画以近百年来为盛,虚谷、吴昌硕、齐白石等无不喜画枇杷,吴且有句咏之,别见新意。明四家中,沈周画过“枇杷图”,至今叹未得见,而沈周关于枇杷的一段逸闻,适可与《雅谑》中故事互为发明,当知古贤亦偶有不察。友人馈沈周枇杷一篮,礼札中将枇杷写为琵琶,沈归府启阅作书答曰:“承惠琵琶,开奁骇甚!听之无声,食之有味。乃知古来司马泪于浔阳,明妃怨于塞上,皆为一啖之需耳!今后觅之,当于杨柳晓风、梧桐秋雨之际也。”《雅谑》则记:“莫廷韩过(拜访)袁履善先生,适村人献枇杷果,帖出琵琶两字,相与大笑,某令君续至,两人笑容尚在面,令君以为问,袁道其故,令君曰:琵琶不是这枇杷,只为当年识字差。莫即云:若使琵琶能结果,满城箫管尽开花。”

  枇杷其叶形似琵琶,故名。琵琶是西域胡人自汉代由丝绸之路传至中土,许慎不及见之,故其《说文解字》未析琵、琶二字。以琵琶喻枇杷不惟无病可指摘,隽味愈发古雅。唐人元稹有诗曰:“万里桥边女校书,琵琶花下闭门居。”古籍有如是录者,可为一证。

  旅游或是外出参加艺文活动,有喜出望外的乐处,不外是先前未曾料到的与人文、自然妙物的偶遇巧合。章太炎先生有一次贪食萧山方柿,若非夫人汤国梨拦阻,太炎会不停地吃完一篮。方柿亦为文士所喜食,张岱《鹿苑寺方柿》,凡二百余字,言方柿之味美“皮绿者不,皮红而肉糜烂者不,必树头红而坚脆如藕者,方称品”。此语必为博览群书的太炎所深纳,才始连食六柿而意犹未尽。太炎所食,是否为上品的鹿苑寺方柿?因已至民国,恐无人有此口福。三百年前的张岱撰文之际,这种柿树已很珍罕,“鹿苑寺前后有夏方柿十数株。六月歊暑,柿大如瓜,生脆如咀冰嚼雪,目为之明”。

上一条:没有了

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共1894人参与,点击查看>>
评论内容:
验 证 码: 验证码 输入图片中字符,不区分大小写

热点资讯

政策法规

更多>>

行业动态

更多>>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媒体报道
-
法律申明

富平现代农业科技网 www.efuping.com  版权所有    备案号:陕ICP备14007084号

关键词:现代农业 陕西现代农业科技网 土特产 农副产品 农产品价格 农业科技网 农村合作社 农产品电子商务 现代农业技术 农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