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以四川农业大学郑爱萍研究员为作者的论文“The Evolution and PathogenicMechanisms of the Rice Sheath Blight Pathogen”(水稻纹枯病菌的进化和病原机制)刊发在NatureCommunications上,位列该期论文之,纹枯病是水稻的第二大病害,在稻区普遍发生,特别在高温高湿环境和高肥栽培条件下严重发生,造成严重减产和降低稻米品质。由于病原机制复杂,且尚未发现高抗纹枯病的农作物品种资源,抗病育种未取得突破性进展,生产上不得不大量施用化学农药进行防治,既增加生产成本更污染环境。
该研究从基因组水平全面解析水稻纹枯病的病原机制,为全面认识此类具有多融合群、多核杂合的重大真菌病害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为国际次报道水稻纹枯病病原菌测序成果,次揭示其进化地位和病原机制。同时,也是次对含有100多个种属的立枯丝核病原菌基因组测序,为研究该类病原菌与寄主互作、necrotroph类病原菌与寄主互作机制提供研究模式。新型效应因子等的发现和研究将为水稻、玉米和大豆农作物纹枯病抗性种质的发掘、创制和应用以及病原菌——寄主互作新机制研究奠定重要基础。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共2763人参与,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