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从农村开始,农村改革从安徽开始。新时期,如何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不断推动规模化经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用更大的勇气、更大的智慧推动农业经营机制体制创新。
规模化经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2008年,安徽省农业综合开发局经过调研论证,认识到只有规模化才能真正实现机械化、标准化、现代化,才能实现稳产高产,才能稳定提高效益。确立了以农发资金为杠杆,建设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核心,以规模化经营为突破口,终目标是确保农民收入增长和粮食生产稳定发展。
5年来,示范区已发展到44个,耕地面积156万亩,农业综合开发投入资金20多亿元,带动各种投入资金共计220多亿元,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构建了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做法篇
钱从哪里来?农发资金+涉农资金+社会资金
“我们在示范区建设中统筹资金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安徽省农业综合开发局局长王建培介绍说,先集中农发资金搭平台。充分发挥农业综合开发在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主力军作用,2008年以来,共集中21亿元的农发资金,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156万亩,依托省级以上农业大学和科研单位实施113个农业科技项目,支持100家企业在示范区建设一批优势农产品种养基地,扶持培育106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先期为示范区建设搭建了一个平台,为各种优势资源向示范区聚集提供了条件。
其次是整合涉农资金提绩效。按照“性质不变、渠道不乱、优势互补、共同建设”的原则,开展涉农项目资金整合。采取“统一规划、集中投入、各计其功”的方式,全面整合现有支农项目资金。目前,示范区已整合相关支农项目资金30多亿元,不仅建设了高标准的基础设施,推进了新农村建设,而且创新了支农投入方式,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绩效。
除此之外,还吸引社会资金求发展。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采取筑巢引凤、政策引导等方式,开展招商引资,撬动社会资本向示范区聚集。目前,示范区已引进357家企业投资150多亿元,在突出粮食深加工的基础上,初步构建了各具优势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为示范区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谁来干?怎么干?政府引导+企业支撑+农民参与
在当前这个特殊的农村发展历史阶段,政府、农民、企业任何单一主体都没有能力完成这一历史重任,必须解决好“谁来干”的问题。安徽省农发局在示范区建设中,积探索建立“政府引导、企业支撑、农民参与”的统筹推进机制。
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安徽坚持的底线是“三个不得”:不得改变集体所有制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同时,政府还鼓励引导合作组织、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利益联结机制,解决现代农业“谁来干”的问题。目前,新型经营主体按照“自愿、依法、有偿”原则,流转土地50多万亩,主要有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龙头企业等,培育重点是家庭农场。为更好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重点建设“五个体系”,即建设标准化农业设施体系、规模化农业经营体系、科技化农业支撑体系、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和社会化农业服务体系。
围绕示范区优势特色主导产业,通过招商引资大力培育新型现代农业发展主体,发挥农业企业资本、技术和管理等优势,推进示范区现代农业发展。如芜湖大浦示范区,引进芜湖东源新农村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围绕优质米、食用菌、名优水产等优势产业,建设技术研发中心、特色生产基地、质量检测中心以及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构建了“研发-试种-规模化经营-精深加工-市场销售”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目前,44个示范区已引进和培育357家企业、106个专业合作社,他们已成为示范区现代农业建设的主力军。
多种方式组织农民,着力推进“四合”。家庭经营不仅适合分散经营,也同样适合规模经营。在示范区建设中,坚持以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为前提,鼓励引导企业、合作组织等,采取“企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方式,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推进“农民聚合”;采取承包租赁、转包托管、反租倒包、合作入股等方式流转土地,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推进“土地联合”;构建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完整产业链条,大力发展旅游休闲观光农业,推进“产业融合”;建立工作协调联动机制,统筹项目和资金安排,把分散的生产要素集中起来,推进“资源整合”。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共2170人参与,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