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信息 >> 政策法规 >> 亚洲取代欧洲成为世界马铃薯基地

亚洲取代欧洲成为世界马铃薯基地

时间:2013/7/12 13:30:18来源:原创点击:1977
   马铃薯,也称土豆,是德国乃至整个欧洲常见的食品之一。7月8日,在“美丽 生态南阳 绿色淅川”主题外宣暨“环境与有机农业论坛”上,国际马铃薯中心副主任兼亚太中心主任卢肖平介绍,在过去十多年中,欧洲等发达国家的马铃薯种植面积持续减少,亚洲发展家的种植面积明显增加,市场对马铃薯及其相关产品的需求仍在增长。
  卢肖平说,德国是国际马铃薯中心的重要捐赠方,在饮食习惯上,整个欧洲对马铃薯的消费都有所偏好。欧洲是传统的马铃薯种植、生产和消费地区,但为了把有限的土地用于产出更好的作物上,马铃薯生产在欧洲正在大幅度下降,亚洲由于面积开阔,市场广阔、价格低廉,马铃薯的产量明显上升。亚洲正取代欧洲成为更大的马铃薯基地。。
  2012年,马铃薯种植面积约为540万公顷,占世界种植面积的四分之一,产量9000万吨,接近三分之一,但单产约为16吨/公顷,不到发达国家水平的一半,排名世界80位之后。根据“十二五规划”,2015年的目标是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1.2亿亩,总产量达到1.5亿吨。卢肖平认为,这个目标理论上可行,实际上实现起来有些困难,因为市场消费量有限,“不信可以问问老百姓,一周吃几次马铃薯?”卢肖平说道。数据显示,的马铃薯人均年占有量30多公斤,不到一些发达国家人均消费量75公斤的一半。
  人对马铃薯的消费量不可能突然上涨。卢肖平认为,人在理念上要做改变,重新考量薯类作物在粮食安全中的地位与作用,应当力争使薯类作物的折粮后产量达到6000万吨以上,实现占粮食总量的8%以上,这样,可以大为缓解粮食供求关系长期紧张的局面。目前,虽然粮食实现“九连增”,但同时却也大量进口粮食,2012年进口总量次突破8000万吨。大力发展薯类作物生产对于提高国家粮食安全水平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在具体消费习惯上,卢主任认为,对土豆的传统烹调方式是可取的,但必须加工创造出更加快捷、方便的半成品。比如土豆丝是普遍的菜肴之一,但土豆要去皮,切丝,做起来比其他蔬菜产品要麻烦许多。土豆的好处是储存的时间比较长,但土豆切开后容易发黑、氧化,可以考虑通过真空包装等方式解决这些技术问题。
  此外,薯类主粮化是通过加工可以解决的。马铃薯粉和面粉混合后可以做成面条、饺子、馒头,而且营养价值更好。后,薯类作物具有花青素等很好的抗癌物质,通过加工作为功能性食品和保健品来开发,可以进一步促进马铃薯在的消费。
上一条:没有了

相关信息

    信息正在更新中...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共1977人参与,点击查看>>
评论内容:
验 证 码: 验证码 输入图片中字符,不区分大小写

热点资讯

政策法规

更多>>

行业动态

更多>>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媒体报道
-
法律申明

富平现代农业科技网 www.efuping.com  版权所有    备案号:陕ICP备14007084号

关键词:现代农业 陕西现代农业科技网 土特产 农副产品 农产品价格 农业科技网 农村合作社 农产品电子商务 现代农业技术 农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