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武汉市农业局消息,由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和武汉市农村能源办联合主持研究的农产品生产环境保护模式课题,在江夏区法泗街大路村取得成效,已实现农业废水和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并有望在推广。
屹立在养殖场的提升泵,加上标准化的反应池,经过管道排出的沼液,闻不到丝毫刺激性气味。近日,记者走进江夏区法泗街大路村沼气处理池,见不到蚊蝇,闻不到臭味,现代化污水处理设施不停运转,猪粪处理成的沼气、沼液、沼渣经分流各有所用。
“那就是沼渣和沼液的去向。”指着不远处的蚯蚓养殖基地,该村负责人胡涛说,沼渣和沼液将用作蚯蚓的口粮,而蚯蚓粪将用于竹柳育苗和蔬菜种植;沼气将引入农户家中作燃料。
在大路村的村民新居内,73岁的李婆婆熟练地打开沼气灶,蓝色的火苗“嗤嗤”地蹿,乐得嘴都合不拢。李婆婆说,沼气灶每月只需10 块的成本费,不限量供应,比天然气便宜得多。目前,该村300多户社区居民已全部使用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污水统一排放处理,垃圾分类堆放回收。
“该模式不仅节约了能源,更重要的是优化了环境、涵养了土地。”胡贤和说,目前,村里已形成了“猪—沼—粮、猪—沼—菜、猪—沼—鱼、猪—沼—果、猪—沼—蚯蚓”的发展模式,农户通过沼气池将畜禽舍、养猪场、池塘、农田有机结合,综合利用资源,节约土地,促进了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大化。
到目前为止,该村已建成7座沼气池,日产沼气2200立方米,年发电量100万度,实现农业年产值近亿元,利润近千万元。
目前,我国畜禽粪便、秸秆等农业废弃物资源总量达26亿吨,综合利用率不到30%,每年发生农业环境污染事故超过2000起,直接经济损失逾5亿元。农业部资环总站李景明处长表示,以江夏区大路村为代表的农产品生产环境保护模式采用优化集成沼气工程、蚯蚓堆肥、浮萍有机饲料养殖、沼渣沼液生态利用以及绿色社区建设等技术,对农业废水和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利用,降低农业废水和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实现了农业生产的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益发展模式。
今年起,武汉市农业局每年将安排200人次的专业人员和基层农技人员,重点学习农业生态、农业环境保护、农业检测等专业技术,培养专业队伍,将农产品生产环境保护模式在武汉市全面推广。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共3096人参与,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