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王君在赤峰市调研时调,产业结构调整不仅要调整三次产业的比例关系,而且要推进每一个产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当前,要围绕农牧民增收这一核心任务,大力推动农牧业内部结构调整,促进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的转变,实现农牧业现代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同步发展。
那么,农业内部的结构如何调?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怎么转?
事实证明,根本出路只有一条———必须通过科技进步,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实现增产增收、提质增收、节本增收。
回顾过往,上个世纪80年代后的杂交玉米、杂交高粱大面积推广,化肥开始推广使用,地膜覆盖技术在取得蔬菜栽培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向大田作物推广,农业新技术应用面积不断扩大,农业的科技含量明显提高,粮食单产由1979年的162斤/亩,提高到1985年的235/亩,提高了45.1%。
1986年到1998年,自治区以“1122”工程、“丰收计划”为龙头,全区普遍推广了优良品种、地膜覆盖、水稻旱育稀植及抛秧、马铃薯脱毒种薯等技术,农业技术普及率和覆盖率显著提高,粮食生产快速增长。粮食总产由200亿斤稳定达到300亿斤。
之后,粮食总产增长速度进一步提高,由300亿斤稳定达到400亿斤仅仅用了6年时间。
“近年来,农业科技在自治区农业发展中进一步有效应用,且效果突显。特别是依托高产创建活动,我区推广的针对玉米、大豆、马铃薯、小麦和水稻五大作物五项核心技术,已成为高产创建活动、良种推广补贴、基层农技推广改革与示范补贴项目、配方施肥、东北玉米“双增二百”科技行动等项目的主要技术支撑,被列为全区重要粮食增产技术。”自治区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王贵平告诉记者。
目前,全区运用玉米“一增四改”技术、大豆垄上三行窄沟密植技术、马铃薯“两增五推”技术、小麦综合高产配套技术和水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的种植面积达5297.8万亩,技术覆盖率达63%,共落实在11个盟市75个旗县(区)和4个农场,实现总增产72.65亿斤,总增产值87.77亿元,总纯增收益46.61亿元。
显而易见,农业科技的广泛应用是内蒙古粮食丰产的重要保证,更是提升农业生产内涵的关键。
只有科技,才能把农民从“靠天吃饭”的窘境中解放出来。
只有科技,才能实现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转变。
“实现农业现代化需要提升自主创新和成果应用水平,化建设现代农业的科技支撑作用,只有调整结构和创新经营方式,通过科技创新撬动农业‘转型升级’,才能实现农业的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才能真正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自治区农牧业厅副厅长赵存才说。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共2341人参与,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