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罗甸县,在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中,充分利用气候资源优势,以产业化扶贫为抓手,通过引进专业公司和培育“乡土能人”办“龙头”企业和创建示范基地,引导农民科学化种植,一改山区农业“一年两熟”种植模式为“一年三熟、多熟”,使得有限的耕地四季不闲。
罗甸县典型的南亚热带湿润气候在贵州省享有“天然温室”之称,非常适宜种植蔬菜、火龙果等农作物。记者近日在罗甸县农村采访时看到,沿红水河谷的山坡上,繁茂的火龙果苗已“攀上”特制的水泥桩,山脚下连片种植的豆角、玉米、西红柿、辣椒、茄子、菜心和瓜类等蔬菜葱绿,一车车经过分检的无公害蔬菜被运往山外市场。
顺应市场“绿色、生态、环保、无公害”的需求,罗甸县蔬菜产业已初步形成涵盖春夏秋冬四季的“4条示范带”,辐射带动了全县乡村。据罗甸县蔬菜办介绍,今年,全县各类蔬菜种植面积预计在30万亩以上,年产量6亿公斤,年产值13亿元左右,产品除销往周边地区以及省会贵阳市外,还远销北京、香港等200多个大中小城市。
现代高效农业一改人们对山区农业“刀耕火种”粗放经营的印象,使山区农民的土地升值,使越来越多的农民告别贫困开始走向富裕。
“我家2亩多田原来种植水稻等作物除去成本后一年可赚千把块钱,遇上干旱年收成就困难。去年10月,我以每亩800元的价格流转给了公司,减少了风险。我还与公司签订了一年的劳务合同,全年打工收入有2万多元。”罗甸县边阳镇打井村村民徐小丽对记者说。
徐小丽所说的公司是当地政府去年从省外引进的一家蔬菜产业化“龙头”企业。罗甸县蔬菜办信息站站长赵亿军说,这家公司目前在罗甸县已建立蔬菜示范基地300多亩,并且带动周边300多农户种植了400多亩蔬菜,今秋计划扩大到1000亩,产品由公司统一收购。公司还以成本价为菜农提供种子、有机肥料和有机农药,费为农民提供培训和技术指导。
“龙头”企业进山,激活了山区农业的潜力。昔日山里农民自给自足的蔬菜,通过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生产,已成为罗甸县31万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据统计,2012年,全县农民全年人均现金收入5578元,同比增长21%,其中有六成左右来自蔬菜产业。沫阳镇访里村214户在早春一季蔬菜种植中收入700多万元,户均收入3万多元,其中收入5万元以上的就有102户。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共2466人参与,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