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始于1999年的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世界公认的第三次信息产业浪潮——物联网的时代悄然到来。从此,以感知为前提,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全面互联的网络平台构筑成功,农业生产凭经验、靠感觉的时代将一去不复返。一系列作物在不同生长周期曾被“模糊”处理的问题,都有信息化智能监控系统实时定量“精确”把关。
从2009年开始,为有效提高农作物生产过程的管控能力和生产作业的精细化水平,北京市植物保护站将物联网技术引入到设施农业生产中,从而推进北京市种植业生产方式向精细化、智能化、集约化方式转变,推动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和低碳农业的发展。
对接——信息远程连接“无缝隙”
要问农民在传统农业生产中,施肥、浇水、病虫害管理靠什么来掌握?四个字:感觉、经验。走进位于延庆县的北京绿菜园蔬菜专业合作社的有机西红柿设施温室,记者看到:一米多高的地方悬挂着防虫板,雄蜂飞舞不停地授粉,吊起来的主茎上挂着一个个“丽蚜小蜂”卡片,地面上铺着黑色地膜,地膜下隐隐露出滴灌管……井然有序的农业生产,却看不到工作人员的身影。合作社理事长赵玉忠说:“有了物联网技术,有机蔬菜生产都靠信息化智能监控系统,当然不用那么多人了。”
赵玉忠说的就是在蔬菜“丛”中的小小盒子。农艺师尹哲介绍,这是无线传感器,有“五合一”的功能,负责采集温室内土壤的温湿度、空气的温湿度和光照度。传感器每隔30分钟将采集数据通过无线网络传送到监控室,实时反映温室内蔬菜生长环境的变化,技术员足不出门就能及时、准确掌握设施内的环境情况。
与绿菜园合作社一样,北京金福艺农农业科技集团在观光温室也引进了物联网技术指导农业生产。金福艺农技术员陈慧介绍,除了“五合一”的传感器,温室内还增加了二氧化碳浓度监测设备,并且安装了IP网络对讲系统。对讲系统与中控系统连接,操作员与温室工作人员直接交流,实现“无缝隙”对接。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共2004人参与,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