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蔬菜是人们必需的生活要素,蔬菜种植者越来越多,如何采取合理的田间肥水管理技术,使种植的蔬菜优质高产,关乎到每个菜农的经济效益。基于此,本研究分析蔬菜种植中的田间肥水管理技术,为广大菜农提供参考。
关键词:
关键词: 蔬菜生产; 田间管理; 肥水管理技术
蔬菜中含有多种维生素和无机盐,为人们的身体健康提供了重要保障。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蔬菜的需求量也在不断上升,我国蔬菜种植面积连续多年递增。如何提高蔬菜的产量和质量,是所有菜农面临的一大问题。而田间肥水管理,对于蔬菜的生长有着重大影响。因此,要想提高蔬菜的质量和产量,必须有合理的肥水管理技术。普及蔬菜种植中的田间肥水管理技术,提高蔬菜的产量和质量,对于提高菜农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施肥技术
蔬菜的施肥主要分2种,一是施加基肥,一般主要以有机肥为主。另一种是追肥,主要以化肥为主。
1.1 基肥 基肥是指在蔬菜播种或定植之前施用的肥料。基肥一般为有机肥,有机肥虽然肥效释放较为缓慢,但是绿色环保、成本低、肥效时间长,可以提供整茬甚至几茬蔬菜生长的需要。基肥的施加有以下几种方式:一是全面施加,即结合深耕,在整个地面全部施加基肥,一般在土地比较贫瘠或有机肥非常充足的情况下采用;二是集中施,一般是对播种或定植穴进行定点施加,通常在有机肥不足或土壤较为肥沃时采取这种施加方式;三是分层施加,其是在深耕时,将肥效发挥慢的肥料施加在土壤底部,而将肥效释放快的肥料施加于土壤表层,使各土层中的养分分部均匀。
1.2 追肥 基肥施加的有机肥,虽然肥效持久、绿色环保,但是肥力偏弱,一般不能满足整茬蔬菜生长的全部需要。因此,后续在蔬菜的生长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追肥。为了使肥效迅速发挥,追肥一般是以化肥为主。追肥的次数和数量可根据蔬菜的种类及土壤肥力等实际情况来决定。一般在蔬菜生长旺盛期需要追肥,如发芽之后的3~4周,以及一些蔬菜的开花或挂果期等。追肥的方式也有多种,如撒施(直接将化肥颗粒撒与田间地表)、水施(将化肥溶解于水中,利用灌溉的方式施加)及叶面施肥等。叶面施肥又叫根外施肥,是将化肥配制成一定浓度的溶液,利用喷雾器来进行喷雾式施加的一种方式。这种施肥方法使植物吸收迅速,见效快,化肥利用率高,越来越多的菜农采用这种方式来追肥。
2 灌溉技术
水分是影响蔬菜生长的一个重要方面,只有提供的水分在蔬菜生长需要的范围之内,既不太多,也不太少,才能种植出优质丰产的蔬菜。
2.1 影响灌溉的主要因素
2.1.1 天气及气温 气温是影响灌溉的一个重要方面。一般来说,浇水量与气温有着重要的关系,气温低时水分挥发慢,浇水少;气温高时水分挥发快,浇水多。而且,如果夏天气温比较高,浇水一般选择在傍晚进行。另外,在雨水较少的季节要注意浇水,而雨水多发的季节,以排涝为主。
2.1.2 土质 土质对于积水有很大的影响。沙质土壤难以蓄水,即使浇水也会很快流走。因此,沙质土壤应每次浇水量较少,分多次进行。而黏性土壤储水能力,浇水的次数和数量都要少,采用挖深沟的方式,排除深层的水分,避积水过多对蔬菜的生长造成影响。而盐碱地则要大量、多次浇水,以防止盐碱上移。
2.1.3 蔬菜品种 浇水终还是为了满足蔬菜的生长需要。因此,浇水量要根据蔬菜的生长需要来确定。对于一些生长耗水少的耐旱性蔬菜,可以少浇水。对于一些需水量大的蔬菜要多浇水,保证水分供应的充足。另外,蔬菜的不同生长阶段对于水分的需求也是不一样的,在蔬菜出苗前不能浇水,出苗后要少量、多次浇水,在生长旺盛阶段则要大量、多次浇水,而在蔬菜即将收获时,则要少浇或不浇水,以减少蔬菜中的水分含量,延长保存时间。
同时,根据植株体内水分状况、不同生育时期的需水特性,以长势、外观特性作为灌溉判断标准的方法。例如,温室韭菜在早晨看叶尖有无溢液;黄瓜则看植株端的姿态与颜色。在露地,早晨看叶的上翘与下垂;中午则看叶是否萎蔫及叶的轻重;傍晚看萎蔫恢复的快慢,如番茄、黄瓜、胡萝卜,需要立即灌溉。如出现叶色变淡,中午毫不萎蔫,节间伸长,则水分过多,需要排水除湿。需指出的是,水分丰缺表现在形态上时,说明植株已中度缺水。
2.2 灌溉方式
2.2.1 传统方式 包括畦灌、沟灌、淹灌等几种形式,适用于水源充足、土地平整、土层较厚的土壤和地段。其投资小、易实施,适用于大面积蔬菜生产,但较费工费水,土地利用率低,水分消耗量大,劳动度大,功效低,易使土表板结。
2.2.2 节水灌溉方式 微灌在设施栽培中使用日益普遍,包括渗灌、滴灌、微喷灌和小管出流灌溉等,是以低压的小水流向作物根部送水而浸润土壤的灌溉方式。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共863人参与,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