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信息 >> 期刊论文 >> 农科院发现检测反刍动物瘦肉精新技术

农科院发现检测反刍动物瘦肉精新技术

时间:2014/5/27 14:44:51来源:陕西现代农业科技网点击:1848
    本网讯  近日,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张军民研究员带科研团队,在承担行业专项“反刍动物β-受体激动剂代谢残留规律及监测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任务的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研究结果表明用不同颜色的牛毛发作为检测靶标,能够更加准确地监测肉牛在饲养过程中是否违法使用“瘦肉精”,解决了目前反刍动物的监管基础数据缺乏的问题。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近一期的国际知名学术期刊《毒物分析(Journal of Analytical Toxicology)》。

  据悉,各国明确禁止β-受体激动剂(俗称“瘦肉精”)在动物生产中使用,但“瘦肉精”(例如盐酸克伦特罗、莱克多巴胺)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仍有发生。在政府部门监管过程中,通常将尿液和血液样品作为监管靶标,但对于反刍动物(牛、羊)来说,尿液和血液样品不易获得。研究发现,毛发作为另外一种活体样品,采样更为方便,样品容易保存,且毛发代谢慢,残留时间长。盐酸克伦特罗在毛发中的残留量与毛发颜色和剂量都有相关性,颜色越深或剂量越高,残留量越高;盐酸克伦特罗在肉牛白色毛发中的残留时间能达到70天,而在红色毛发中残留的时间更长。与盐酸克伦特罗相比,莱克多巴胺在毛发中的蓄积能力较弱,但连续给牛投喂莱克多巴胺5天后,再停药14天,血浆中莱克多巴胺含量低于检测限,尿液中含量仅为8.3微克/千克时,而黑、白毛发中的残留量则分别高达226.7165.6微克/千克。

  研究结果,表明反刍动物毛发可以作为“瘦肉精”监管的有效靶标组织。同时,该研究对现有的毛发检测方法进行了改进,利用液氮研磨提高了毛发样品取样的均一性,保证了试验结果的准确性,为执法部门在监管“瘦肉精”在反刍动物中的非法使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而以不同颜色毛发作为靶标物的研究结果也引起了反兴奋剂监管机构的关注。
上一条:没有了

相关信息

    信息正在更新中...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共1848人参与,点击查看>>
评论内容:
验 证 码: 验证码 输入图片中字符,不区分大小写

热点资讯

政策法规

更多>>

行业动态

更多>>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媒体报道
-
法律申明

富平现代农业科技网 www.efuping.com  版权所有    备案号:陕ICP备14007084号

关键词:现代农业 陕西现代农业科技网 土特产 农副产品 农产品价格 农业科技网 农村合作社 农产品电子商务 现代农业技术 农资产品